陶瓷雕塑與中國文化概況文化·民族·民族性格·中國文化陶瓷雕塑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文化的定義有多種多樣在書中,我采用沙蓮香先生的說法所謂文化是凝聚在一個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的身上和全部財富中的生活方式之總體,因而是形成民族性格的東西沙女士對此作了具體的解釋和說明第一,生活方式包括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行為方式既有對衣食住行等使用物制作方式,又有待人接物、舉止言談的交際方式,主要通過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出來.第二,文化是各種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的整體,由各種不同的具體的生活方式中共有部分構成的有機體,其結構和功能恒常,代代相傳.第三,作為文化的生活方式,代表民族特點文化之所以能代表民族特點,一是由于文化的產生、發展有血緣和地緣的原因以血緣關系結構的民族和它的文化發源,總是同地理條件密切聯系著,而血緣和地緣是文化發展的天然紐帶,將一個民族共有的精神和品格凝聚一體;二是由于文化對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很大,為一個民族的大多數成員所共有的性格即是民族性格沙女士的這個解釋,為我們理解文化、理解陶瓷雕塑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另外,我覺得還有兩個概念需要講清楚這兩個概念是民族和民族性格民族是居住在一定的區域、過著大體相同的經濟生活、有在民族語言基礎上形成的共同文化和歷史基礎的集團民族性格是社會性格的一種,是一個民族大多數成員共有的反復出現的心理特質和性格特點的總和民族是由風俗、傳統和習慣等共有文化在歷史上形成的群體,是歷史的產物因此,民族性格比一般社會性格積淀得更深,是一個民族的深層意識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根據自己的美學或哲學觀點和思維模式在認識與改造自然、社會與民族自身及其符號系統過程中所創造和積累的全部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特點,自成體系中國文化的體系構成具體為認識體系,包括語言、文學、哲學、自然科學等;規范體系,包括道德、倫理、信仰、宗教、美學、法律、風俗習慣、規章等;藝術體系,包括文學、繪畫、書法、雕塑、音樂、戲劇、舞蹈、建筑美學、園林美學、青銅器藝術、陶瓷藝術等;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教育、文化科學、宗法、姓氏、婚姻、禮儀制度等;機構體系,包括社會團體、宗教團體、中央政府領導下的各級政府、政府的各個單位與部門等;器用體系,包括生產、生活用具以及制造這些工具和用具的工作母機及其技術,總體性的歷史文物等中國文化與中國陶瓷雕塑陶瓷雕塑的文化性的特殊之處,不僅在于它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大自然、文化、習俗、哲學、觀念,而且在于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種立體的民族文化載體,或者說是一種靜止的民族文化舞蹈這是由陶瓷雕塑的特性決定的一件件作品,無論題材如何,風格如何,都像一個個音符,在跳動著,在彈奏著,合成陶瓷雕塑文化的旋律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熱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繽紛,有的色自然,構成一部無與倫比的攝人心魄的中國陶瓷雕塑文化大型交響樂曲!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雕塑文化,在民族母體中孕育、成長與發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著創作者情感、帶著泥土的芬芳、留存著創作者心手相應的意氣的藝術形象,表現著民族文化,敘述著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展現著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記錄著蕓蕓眾生的悲歡離合,描述著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發展與變化,伴隨著民族的喜與悲而前行新石器時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記錄著先民生存的愿望那陶塑的豬、牛、狗,模仿著打獵而來或者豢養而食的動物形象,演示著與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表達著文明的演化與發展摩娑這些與實物逼真無二的作品,想象著先民的困惑、艱難、喜悅和奮爭,那在洪荒、野蠻中奔突與呼叫的景象,撼人心魄陶塑奇跡--秦兵馬俑,那剛毅肅然的將軍,那牽韁提弓、凝神待命的騎士,那披堅執銳、橫眉怒目的步兵,那持弓待發、目光正視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風神驍駿、橫空出世的戰馬,共同組成的方陣,張揚著力量,張揚著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煙四起的金戈鐵馬的戰國時代,想象著秦國軍隊那種風卷殘石、吞吐日月、橫掃大江南北的軍威它盡管是一個軍陣,但它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形象地記錄著那個時期的歷史漢代經濟得到恢復,社會各方面都得到發展,呈現出與秦代不同的時代特征陶塑的內容和藝術風格,也隨之發生變化,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其場景的塑造,都不像秦代陶塑那樣注重寫實,力求形態的逼真和細節的刻劃,而是注重從總體把握對象的精神內涵,注重傳神之處的刻劃,不拘細節的真實,強調動勢和表情語匯在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表現出一種豪放雄邁、飛揚流動的美學格調,而這正是漢代的時代審美特征“唐三彩”陶塑形象所表現的那種激揚慷慨、瑰麗多姿、壯闊奇縱、恢宏雄俊的格調,正是唐代那種國威遠播、輝煌壯麗、熱情煥發的時代之音的生動再現,宋代陶瓷雕塑藝術的俊麗清新,正是那個時代審美習尚、哲學觀念的反映,明清時期的斑斕與柔麗,是社會生活與審美觀念使然,改革開放以后的雄俊、奔放也是這個時期的政治、思想、觀念、生活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說,一部中國陶瓷雕塑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歷史,一部形象的中國民族文化史景德鎮陶瓷雕塑是中國陶瓷雕塑的杰出代表,它身是一部中華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縮影,是中華民族文化觀念、民族心理、文化現象的反映!陶瓷雕塑與宗教陶瓷雕塑與宗教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儒教素材經常作為創作題材,包括宗教人物、宗教故事,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羅漢、達摩、八仙、老子、莊子以及孔子、孟子等的塑像以及與他們有關的故事但是,宗教題材的作品就不一定是宗教藝術我覺得,在陶瓷雕塑中,很多宗教題材的作品都不能劃歸為宗教藝術,不能理解為宣傳宗教教義,而是藝術家們借宗教題材,通過塑造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表現自己的審美情趣、審美觀念、審美感情與審美追求,有著很強的世俗的傾向和民間藝術色彩因此,不能一看到觀音、羅漢塑像就認為是宗教藝術當然,宗教與藝術的關系是非常錯綜復雜的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經常被人作為宗教塑像來供奉,這種現象并不難理解黑格爾早就指出“最接近藝術而比藝術高一級的領域就是宗教”,“宗教往往利用藝術,來使我們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圖像說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在這種情況下,藝術確是為和它不同的一個部門服務”工蔡敬標當轟動一時的三十三寸《南海鰲滴水觀音》,不僅僅因為它是觀音題材而受到歡迎,更重要的是它構思奇巧、造型的優美所傳達出的精神解放的信息和藝術成就要知道,這件作品是在改革開放之初的在廣州繼而在香港展出的劉遠長的《飛天天女散花》的時代背景也是如此,它同樣是佛教題材飛天天女在佛教藝術中稱為香音之神,能奏樂,善飛舞,滿身香馥,身披彩帶,體態輕盈,上下回旋,自由飛翔于天上人間,把鮮花灑向人間,給人間帶來美麗作者是“有感于這么美的形象,這么好的藝術,這么光輝的傳統,時時激起我的創作欲望”2而創作的作者不僅創作了一尊佛教香音女神形象,更重要的是創作了一個善良的美麗女神形象同樣,他創作的《哈哈羅漢》,也不僅是一個普通羅漢形象,而同時是一個笑對人生、寬容處世的世俗人物形象徐波的《三個和尚夢》不僅再現的是“一個和尚擔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二個和尚沒水吃的”令人忍俊不禁而有點心寒的情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這個藝術形象所包涵的警策人世的哲理高峰的《情趣羅漢》也同樣不能把它當作純粹的宗教羅漢的形象,而是寄寓著藝術家的審美情感,它所傳達的“情趣”使觀賞者得到一種審美的愉悅以達摩為題材的作品,著重的不是他的宗教形象,而是他那種面壁十的堅韌不拔的意志美和傲視塵世的精神美“八仙”人物形象塑造,當然是有感于八位仙人棄世脫俗的飄逸的人格美,但更重要的是藝術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我不能否認在瓷雕藝術中沒有純粹的宗教塑像我想,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應該用開放的眼光來看待和對待一切即使是這些塑像,也是藝術家們“按照美的規律”而塑造的它們同樣可以成為審美對象藝術創造的大忌是千篇一律和陳陳相因在藝術創造中,題材沒有好壞、美丑、優劣之分,關鍵在于藝術家的審美判斷力和藝術表現力。
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同樣可以成為藝術瑰寶,何朝宗、游長子、曾龍升、蔡金臺等的作品就是如此陶瓷雕塑與神話傳說神話傳說是一種經過先民不自覺的藝術加工過的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以想象與聯想為特征,是典型的浪漫主義中國有著十分豐富獨特的神話傳說寶庫,有著許多美麗動人、奇異瑰麗、異想天開的神話傳說故事我覺得,神話傳說與陶瓷雕塑關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第一,從精神內涵來看,陶瓷雕塑家們,在選擇神話傳說作為題材時,多半選取那些諸如“女媧造人”、“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有著英雄主義和積極浪漫主義的神話傳說故事作為創作題材,進行藝術創造使這些神,在藝術家的雕刀下,成為舍己為人的英雄,藝術作品身也就有了這種有著陽剛之美的主題;即使選擇“嫦娥奔月”為題材,也使嫦娥有了平常心,有了世俗情。
第二,從藝術特征來看,作為文學藝術的神話傳說,在陶瓷雕塑藝術家手中,變間接形象為視覺、觸覺形象,而且經過藝術再創造,比原作文學形象更加完整,更加豐富夸張荒誕的文學形象,成為美妙的真實可視的藝術形象,這不能不說是藝術的神奇之處第三,從藝術語言來看,作為語言藝術的神話傳說,是以想象、夸張為其特征的作為視覺藝術的陶瓷雕塑形象,它是火的作品,除了具有與文學共有的特征之外,它還有著泥味與火的痕跡神話傳說的藝術特征,對瓷雕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帶來深刻的啟示
你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找到我們。
18279869845
1831770319
18279869845
1831770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