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青花釉里紅盞托托徑17厘米青花釉里紅是在1200℃的還原氣氛中一次燒成的用銅紅料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在上面罩一層透明釉,因為銅呈紅色,又是在釉下,所以叫釉里紅早在唐代的長沙窯,就有釉下銅紅的生產。
釉里紅的燒制成功是在元代的景德鎮,明中期以后這一技術一度衰落,直到清康熙時期才恢復青花與釉里紅一樣,是著名的釉下彩品種它以鈷料作為著色劑,也是在胎體上描繪后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把釉下青花和銅紅合在一件器物上燒造始于元代,但當時屬生產初期,其圖案紋飾以大片涂抹為主,并無后來的細線條描畫青花釉里紅在明代早、中期再度出現,到了清雍正時期,這一技藝達到了高峰因為鈷料與銅紅的發色溫度不一致,窯中溫度的變化對鈷藍的影響較小,而對銅的影響則很大,要兼顧兩者,使之都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很難,這就需要有高超的技術明代很少有成功的青花釉里紅器。
乾隆朝的釉下彩制作基上是延續雍正朝,官窯、民窯都有生產這一時期的青花釉里紅青色濃艷,紅色淡雅,而雍正朝的青花釉里紅則兩者都艷麗乾隆朝的青花釉里紅器型多盤、碗、盞托、瓶、杯、尊等,裝飾圖案有花果、松鹿、云龍、海水、梅在外觀上與青花釉里紅相類似的是青花紅彩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的結合,也是一種創新的工藝,為斗彩和青花五彩的制作奠定了基礎。
你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找到我們。
18279869845
1831770319
18279869845
1831770319@QQ.com